requestId:68b32f65717d91.99798636.
文 / 馮雪彬(致公黨廣東省委員會宣傳處處長)
東江縱隊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一天母室內設計支國民抗日軍隊,是開辟華南敵后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是在曾生、林平(尹林平)等重要領導帶領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年夜發展起來的抗日武裝氣力,其開辟的華南敵后戰場成為“敵后三年夜戰場”之一。
1945年,朱德同道在中共七年夜軍事報告《論束縛區戰場》中將華南抗日縱隊(包含東江縱隊、瓊客變設計崖縱隊、珠江縱隊、廣東國民抗日束縛軍、廣東南路國民抗日束縛軍、潮汕韓江縱隊、梅埔韓江縱隊)和八路軍、新四軍并稱為“中國抗戰的國家棟樑”。
東江縱隊活躍在包含噴鼻港在內的東江流域,成為中國共產黨把抗日游擊戰爭從農村推進到敵占區的噴鼻港及沿海城市、勝利地創造了年夜城市和沿海抗日游擊戰爭的典範范例,并且在噴鼻港淪陷后發揮了獨特感化,營救了何噴鼻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等一大量中華平易近族精英和國際友人,保護了噴鼻港與內地的抗日路況線,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成小覷的貢獻。
東江縱隊組成人員中,知識分子多,港澳同胞多,歸國華僑多,女戰士多,成員的政治素質、文明素質較高并有廣泛深摯的群眾基礎,是以東江縱隊除了積極聯合國平易近黨配合抗戰外,還把統一戰線的任務重點放在團結愛國平易近主人士、華僑、港澳同胞和國際友人方面,不斷發展國民的抗日氣力。
而中華國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中國致公黨,重要活動在中國噴鼻港和海內,在海內僑胞和東江地區群眾中有必定的影響力。筆者比來在黨史研討任務中,搜集了部門致公黨人參加東江縱隊或東江抗日的史料,現特意收拾,以展現致公黨人以實際行動進行抗日的風采。
一、官文森:組織文森隊東江抗日,隊員們巾幗不讓須眉
官文森(1886—1957),廣東惠陽人,誕生于雪蘭莪一個貧苦華僑家庭,其父早年以挖礦為生,后在吉隆坡經營小生意。官文森自幼習讀中文和英文,青年時任雪蘭莪州當局礦務巡員達12年,離職后獨資經營3家錫礦公司,購置81公頃橡膠園,任總經理。
清末,官文森參加了洪門致公堂。1911年4月,曾派7名進步華僑青年到廣州參加黃花崗起義。
抗戰爆發后,官文森積極捐錢支撐馬來亞的加影前衛劇社進行抗日救亡宣傳任務,號召僑胞出錢出力,聲援祖國抗日。
1938年10月,日軍登陸廣東年夜亞灣,惠州、廣州相繼淪陷,官文森等南洋惠屬僑胞,紛紛行動起來救國救鄉,在雪蘭莪州首府吉隆坡惠州會館,召開南洋各埠惠州華僑代表年夜會,宣布成立南洋英荷兩屬惠州(10縣)同僑救鄉委員會(簡稱南洋惠僑救鄉會)。
12月,南洋惠僑救鄉會與噴鼻港“媽,剛才那小子說的是實話,是真的。”惠陽青年會、海陸豐同鄉會和余閑樂社商議決定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
1939年頭,官文森在馬來亞和僑領黃伯才、張育才等商議,召募人力、物力聲援東江縱隊,并響應共產黨號召,組織隊伍回國抗戰, 獨資組織文森隊,由華僑抗日志士王春紅任隊長;黃伯才、張育才則合資組織兩才隊,由黃志強任隊長。
文森隊,全稱是“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文森男子救護及宣傳隊”,隊員包含李逢娣(李兆華)、王春紅(王超)、祝少珍、葉秀氣、賀玉蘭、古秀英、歐巾雄。當時滿懷愛國熱情的各界女青年,涌向吉隆坡惠州會館報名參加文森隊回國抗日。
在官文森等愛國僑領的策劃下,為了籌集更多的慰問品和藥品給抗戰將士和災平易近,文森隊隊員們在救鄉會帶領下,在吉隆坡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向僑胞宣傳抗日救亡和捐獻錢物等,介紹南洋惠僑救鄉會組織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的情況,獲得廣年夜僑胞的積極聲援,大師紛紛捐錢捐物,光藥品就有七年夜牙醫診所設計箱。
同年4月底捐獻結束,官文森宴請文森隊隊員并教導隊員們回國后要享樂耐勞地任務,向同胞講華僑聲援祖國抗戰的情況,他給服務隊做了一面紅底白字的隊旗,每個人兩套禮服、兩雙膠鞋,吉隆坡惠州會館、新加坡惠州會館都分別開了歡送會。
1939年5月5日,文森隊和兩才隊數十人帶著華僑捐獻的錢物, 高唱《再會吧!南洋》歌曲,在巴生港(時稱瑞天咸港)口上船,飛行8天,到達噴鼻港九龍,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噴鼻港辦事處林務農、柯平同道接文森隊隊員到辦事處,接收了星島日報記者林琳采訪并合影紀念。
幾天后,林務農帶領文森隊隊員坐船到沙魚涌上岸,大師高唱《祖國呀你的炎黃子孫回來了》,打著隊旗步行三十華里,到達坪山曾生領導的新編年夜隊部,遭到熱烈歡迎。
第二天早晨開了聯歡會,隊員們代表海內同胞向全體抗日將士表現高尚的敬意和親切的慰問,并贈送慰問品。曾生年夜隊長和其他領導對海內華僑聲援祖國抗戰表現衷心的感謝。愛國華僑的抗日熱情,極年夜地鼓舞了東江國民的抗戰斗志。
1940年夏,在國共摩擦的佈景下,國平易近黨東江處所當局拉攏東團未果后,借博羅隊事務,閉幕東團,與此同時,以武力“圍剿”曾生和王作堯兩部,力圖打消中共在東江地區的武裝氣力和外圍團體。
在中共東江黨組織領導下,不少東團隊員轉進廣東國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此中文森隊四名隊員留在新編年夜隊,并先后參加中共,逐漸成長為東江縱隊傑出的女戰士。為營救在博羅隊事務中被捕的隊員,南洋惠僑救鄉會派官文森、梁英、鐘醇生專程到噴鼻港調查東團自願害事務,并會見了留下來的文森隊隊員,鼓勵她們好好任務。
官文森前往馬來亞后,在日軍侵占馬來亞前夜,不顧性命危險和財產損掉,召開“華僑抗日年夜會”,號召各界僑胞團結分歧配合抗擊japan(日本)侵犯者,隨后組織華僑青年往新加坡接收軍事訓練,這些華僑武裝隊伍后來曾在柔佛一帶與日軍激戰,給侵犯者以繁重打擊。
馬來亞淪陷后,官文森避居山林日式住宅設計,繼續與當地抗日地下組織獲得親密聯系,并贊助大量款項和物資支援當地國民的抗日武裝——馬來亞國民抗日軍。
抗戰勝利后,官文森回到吉隆坡。1947 年5月,在致公黨“三年夜”上,官文森當選致公黨中心執委,同年任致公黨馬來亞總支部主任委員,積極從事平易近主運動。
1949年中華國民共和國誕生前夜,官文森悵然舉家回國,并作為中國致公黨代表參加中國國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后歷任中心國民當局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全國僑聯常委,廣東省僑聯副主席,致公身心診所設計黨第四屆中心主席團成員和第五、六屆中心副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年夜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
二、鄭天保:參與組建惠寶國民抗日游擊總隊與海內求援
鄭天保(1902—1971),別名鄭晉,廣東梅縣人, 誕生于梅醫美診所設計縣一個華僑之家,1926年秋在中山年夜學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進中共,從事反動任務, 1937年7月前去馬來亞籌集反動經費滯留當地。
1938 年,鄭天保在南洋華僑中學教書,他創辦的前衛劇團不單鼓舞了廣年夜華僑的愛國熱情,也鼓舞了他本身,因此在同年秋,他決退休宅設計然拋棄溫熱的家庭生涯,回國經噴鼻港擬前去延安參加抗戰。
同年10月日寇由年夜亞灣登陸,惠陽、廣州先后淪陷,此時鄭天保到達武漢,葉劍英讓他回廣東東江地區,與曾生、葉鋒同等志一道深刻惠陽五群山,發動當地國民開展的游擊戰爭,并于12月在惠陽海水沙坑周田村成立惠(陽)寶(安)國民抗日游擊總隊,部隊共100多人,總隊長曾生,政委周伯明,副總隊長兼參謀長鄭天保,這支部隊慣稱“曾生部隊”,是東江縱隊的前身之一。
鄭天保在部隊中,由于積極領導抗日,遂獲得黨的同意,又從頭進黨。
1939年2月,南洋惠僑救鄉會在吉隆坡舉行第二次代表年夜會,鄭天保代表惠寶國民抗日游擊總THE R3 寓所隊列席會議。年夜會發動第二期捐獻,決定將所得款項的40%獻給新四軍,40%獻給曾生部隊,20%作為惠州難平易近的救濟費。
中共抗日武裝隊伍日漸壯年夜,遭到了國平易近黨當局的排擠,國平易近黨當局對鄭天保的攻擊也愈來更甚。
為了減少與國平易近黨的摩擦,1940年秋,鄭天保奉廖承志、連貫的號令前去南洋任務,重要任務是展開與南洋上層僑領相關的任務,并爭取他們為八路軍供給支援。1941年冬日軍侵占馬來亞后,他留在當地堅持抗日。
1945年后,鄭天保很想回國回歸東江縱隊,但對當時馬來亞的任務放不下,覺得在南洋也是為了反動,因此一向留在馬來亞任務,并于1946年冬受命參加中國致公黨,開展統戰任務。
1948年6月馬來亞英帝國主義列強宣布緊急法則后,鄭天保在新加坡被英帝國主義列強拘捕。
英帝國主義列強和國平易近黨反動派都了解鄭天保曾是東江縱隊的負責人,但又是當時被認侘寂風為是公共符合法規團體——致公樂齡住宅設計黨馬來亞總支部的負責人,因此他被驅逐出境,于同年7月初回到噴鼻港。
鄭天保返港后,即與連貫、饒彰風、譚天度等人接上組織關系,于新古典設計1949年5月調回東江任務,參加中國國民束縛軍粵贛湘邊縱隊。
廣州束縛后,鄭天保歷綠設計師任廣東省國民當局行政處處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年夜代表,政協第一、二、三屆廣東省委員會秘書長,致公黨中心第四、五屆常委兼秘書長,致公黨廣東省委員會第一、二、三屆主委。
三、張友仁:收抗日將士忠骸,保東團援東縱促團結
張友仁(1877—1974),廣東惠州府城人,1926 年在噴鼻港參加致公黨,辛亥反動后,歷任海豐縣縣長、福建龍溪縣知事、東江財政局局長、廣東省公路處處長等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張友仁積極抗日, 展現了文人救國的年夜無畏氣概。1938年10月,日軍從年夜亞灣登陸,進侵華南。14日,日軍進侵惠州城前,在城郊小掛榜山碰到了頑強抵禦的中國兵士。
張友仁在其自傳中揭穿日軍當時應用了慘絕人寰的毒氣戰,“莫部溫旅有三十余人守小掛榜山新建堡壘,倭人繞登壘上,俯放毒氣,壘中戰士盡逝世,尸體經月不腐”。日寇兇殘行徑,令人發指。
1939年3月1日,噴鼻港版《申報》登載了一篇《平易近族好漢的葬禮——東江抗戰殉國將士公葬禮速寫》,該通訊稱,有100余名抗日將士在1938年10月14日的小掛榜山防衛戰中犧牲。1939年1月初,惠州名紳張友仁為小這段婚姻雖然是女方家發起的,但也是徵詢了他的意願吧?如果他不點頭,她也不會強迫他嫁給他,但是現在……掛親子空間設計榜山的忠骸辦理進殮。惠州各界還在水簾洞的山上舉行“東江抗戰殉國將士公葬典禮”。這期間,張友仁張羅得力。
惠州淪陷后,張友仁積極捐獻抗日,與曾生等中共領導堅持親密來往,給惠寶國民抗日游擊總隊資金、藥物和彈械等物資聲援,成為東江縱隊之友。
1939年4月,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團部從海水遷來惠州,團長葉鋒找到了張友仁,張友仁鼎力支撐并設定東團成員到金帶街梅花館他家里住下。當國平易近黨當局危害東團時,張友仁不懼恐嚇,積極營救副團長劉萱等人脫險。
1940年6月,國平易近黨惠陽縣黨部又號令留守東團團部的兩才隊和吉隆坡隊撤離,封閉團部。在此關鍵時刻,張友仁對東團的窘境非常同情,把兩才隊隊員安頓到本身的別墅荔晴園內,使東團能繼續在惠州任務。
接著,惠陽國平易近黨當局又“勸令”張友仁讓東團離開荔晴園,他理直氣壯地說:“東團集資回鄉賑濟難平易近, 參加抗日救亡,他們所loft風室內設計做的都是愛國功德,不克不及把他們踢開,不克不及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
就這樣,“在時局扭轉后,張友仁商業空間室內設計依然與我黨肝膽相照,冒著極年夜的風險,繼續掩護我黨的同道和東團隊員”,最終頂住了壓力,保護了東團。
但是,1941年5月,惠州第二次淪陷,日軍進駐荔晴園,并縱火焚燒荔晴園。
除了支撐愛國華僑,張友仁還身體力行,賑濟饑平易近收養難童。
1944年3—4月間,為了進一個步驟貫徹抗日平易近族統一戰線政策,加強平易近主建政,老屋翻新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東江縱隊和抗日平易近主政權先后召開有各階層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的國事座談會,張友仁應邀參加了在惠陽縣約場鄉召開的國事座談會,座談會由林平、曾生掌管,這是一次勝利推進各界人士團結抗日的年夜會。
19私人招待所設計47年10月,張友仁歷經17年撰寫的《惠州西湖志》(高低兩冊,共13卷)出書, 當時有識之士贊之為:“惠州西湖無完書,有之自友仁師長教師始。”
中華國民共和國成立后,張友仁歷任東江國民圖書館館長,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中國致公黨中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至第三屆廣東省人年夜代表等職務。
四、葉少梅:同仇敵愾血戰東江光榮負傷
葉少梅(1902—1990),廣東梅縣人,誕生于梅縣畬江一個農平易近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并于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在當地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走上反動途徑。
1939年,葉少梅接收惠寶國民抗日游擊總隊副總隊長兼參謀長鄭天保的邀請到惠陽坪山參加抗日游擊任務,后因該隊改編,獲得鄭天保批準到廣東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任參議,前去東江古竹、觀音閣、鋪前等地進行匪情調查,并獲得鄭天保介紹的駐古竹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分團長黎孟持的幫助,偵悉桂山匪賊的情況,綜合反應上報,由專署派部隊剿匪。
葉少梅亦隨團進剿,計擒桂匪幕后匪首陳惠權解河源法辦,肅清了桂山匪賊。
隨后葉少梅奉派為河、博、紫三縣聯防主任,維持社會治安和水陸路況平安, 后又應邀到噴鼻港籌辦運輸行任經理,搶運汽油、棉紗、布疋等物資聲援抗日后方。
噴鼻港被日寇占領后,葉少梅于1942年春攜眷前往河源秀埔,邊經營生意,邊宣傳平易近主抗日。
1944年,在老戰友陳啟昌建議下和通過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保安副司令羅天白介紹,葉少梅滲進河源縣抗日武裝第三后備年夜隊當隊長。他應用這一符合法規位置掩護抗日平易近主活動,與東江縱隊在古竹活動的聯絡員葉漢生聯系,互通情報。
1945年5月,惠陽再度淪陷,國平易近黨惠陽守軍不戰而退且撤駐觀音閣、古竹,對中共東江特委梁威林、指導員鄭群領導的抗日武裝陳果中隊密緝危害。
葉少梅通過與葉漢生聯系將陳果中隊混編到后備年夜隊,掩護并接應梁威林、鄭群等領導同道過江到秀埔進行反動任務活動,并在梁威林協同指揮下,在年夜徑、石塘等截擊日寇運輸船隊,獲得了所有的擊毀日寇船隊,繳獲橡皮艇一艘、步槍彈藥被服一批,擊斃日寇六名的戰果。
葉少梅在戰斗中身先士卒,光榮負傷,遭到表揚。后國平易近黨反動派認為葉少梅勾結中共而加以危害,葉少梅即辭往年夜隊長職務前往畬江進行反動活動。
日寇降服佩服后,1945年9月葉少梅攜眷來到廣州,邊經商邊掩護反動活動。1949年,葉少梅到噴鼻港, 經鄭天保介紹,參加了中國致公黨并由鄭天保派他到原活動地區東江河源豪宅設計、紫金古竹協助當地中共黨組織進行發動群眾和對敵策反任務。
1949年10月廣州束縛后,葉少梅隨致公黨中心黨部遷穗,參加籌備致公黨華南總支部成立事宜,歷任致公黨中心委員、中醫診所設計華南總支部和廣東省委員會常委,廣東省人年夜代表和政協委員、省當局參事室參事等職務。
五、鐘秀南:年夜義凜然協助營救何噴鼻凝、柳亞子
鐘秀南(1878—1944),廣東海豐縣人。早年與陳炯明、馬育航等人參加倒清運動,先后參加黃花崗起義及光復惠州之役。
平易近國初年,追隨孫中山、陳炯明參加討袁運動,先后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等職。
1922年孫、陳決裂,鐘秀南堅持留在廣州,賬目交由孫中山接收。孫手書“全國為公”條幅送給鐘秀南,并挽留鐘擔任財政廳廳長。
1926 年2月,中國致公黨的活動中間“母親!”藍玉華趕緊抱住了軟軟的婆婆,感覺她快要暈過去了。從舊金山移到噴鼻港,由于港英當局禁絕華人在港設立政治性的機構,是以以“致公俱樂部”的名義登記注冊,鐘秀南擔任致公俱樂部副主任,努力于致公黨黨務任務。
1931年10月,致公黨“二年夜”在噴鼻港召開并通過了以團結抗日、反對國平易近黨獨裁統治為重要內容的政綱。12月,鐘秀南與致公黨中心秘書長陳演生、黨員馬育航化裝成商賈, 冒著南方嚴冷前去東北,將從世界各地致公總部、支部及愛國華僑籌得10萬銀圓送交東北義勇軍。
發佈留言